王云:没人要的橡胶籽加工让他赚千万


橡胶籽生长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在当地是没什么人要的。然而在2006年,它被当时还在修公路的王云发现,把橡胶籽做成了各种各样的产品,用来做肥料、饲料,甚至用来盖房子!靠着它,王云五年时间做成了当地数一数二的企业。这个小东西究竟是什么呢?
[致富经]噼啪声响背后的财富(20131217)  视频转自:CCTV7央视七套致富经官网

>>>三农致富殿堂

>>>《致富经》官网

  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勐阿镇的曼迈村,正午十二点,在进行一场傣族的交房仪式,交接一座特殊的房屋。

  王云:栓紧点,栓紧点!村长,身体健康,多喝酒,多吃肉,多挣钱,

  这座房子之所以特殊,是因为整座房屋没有使用一根木头,价格比木质的房屋每平方米便宜将近1000元,整座房屋便宜了将近10万元。而且这种房子所使用的材料,是从来没有被使用过的。

  这座特殊房子的建造者,就是王云。目前,他已经出售了十多栋这样的房屋。

  王云:这个房子,就是用这个做成的,大家可以想象的到吗?

  记者:这是什么?

  王云手里一颗颗的小东西,到底是什么?他把记者带到了一片橡胶林里。

  王云:这个是橡胶籽。

  原来,他手里拿的,就是从橡胶树上掉下来的橡胶籽。

  王云:你看这个橡胶籽掉在地上,这些都是。

  西双版纳地区生长着400多万亩的橡胶林,产生着大量的橡胶,同时每年也掉下了多达10万吨的橡胶籽。在大多数人都在忙着割胶的时候,却几乎没人注意到脚下的橡胶籽,更不要说好好利用了。然而,王云却把橡胶籽做成了一个产业。

  王云:现在老百姓从捡原料到卖给我们是一个(方面),然后参与我们生产过程,然后包括盖房子,然后我们的养殖业,种植业,包括林下旅游,林下地产的带动,可以带动上百亿元的整个产值。

  王云不仅高价回收橡胶籽,并且用了七年时间,就从一颗小小的橡胶籽上,做出了8种产品,延伸出一条巨大的产业链,2013年企业销售额6000万元。

  刘朝林:王总这个办事效率应该说不是一般人能跟上他的。

  杨晶:他每时每刻都充满激情,我感觉他就像上了一个发条小玩具一样。

  王云在2005年之前,在承包一条公路的建设工程。那么他到底发现了废弃橡胶籽里的什么商机?又是如何把没人捡的橡胶籽,做成云南省数一数二的企业。这都是从他在大山里修公路时,在路边听到的一种奇怪的声音,开始的??

王云  王云2000年从云南大学旅游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后,在昆明的政府部门工作了一年,后来辞职创业,先后做过建筑包工头,修过公路,五年之内,换了三个行业,赚了100多万。

  王愉:他这个人吧,就是做什么事都不安分,他做什么事,他也一定会做好。

  王云在2005年,在西双版纳修这条从景洪通往勐腊的小磨高速公路时,突然听到路边橡胶林里,传来了一种奇怪的声音。

  王云:就是修路的时候听见深山里头噼噼啪啪的在炸,就去看了。就去看了,静静的听会有,中午的时候温度高的时候,它特别的多,噼噼啪啪地炸的声音,你听有的。

  记者:你听到这个声音的时候,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吗?

  主人公:不知道,当时很好奇,就去看了。

  强烈的好奇心,驱使着王云顺着声音,往橡胶林的深处走去——他这才发现,地上满是橡胶籽。橡胶籽原本长在树枝上,成熟以后,就会掉下来。王云听到的“噼啪”声,就是橡胶籽砸到地上的声音。

  王云:就问问当地的朋友,这是橡胶籽,原来他们这个就是做了育苗,然后有一部分拿来喂猪。我觉得首先是有一定的量,然后这个可能能不能做一点事情。

  回到昆明后,王云咨询了相关专业的教授,并查阅了大量资料,结果让他非常兴奋。

  王云:这个是一个很好的资源,然后对我来说可能是能改变人生的一种机会。

  王云决定就利用橡胶籽改变自己的命运。2006年,他把攒的100多万全部拿出来,成立了一个橡胶籽加工公司。但王云也了解到,在西双版纳,曾有过一些橡胶籽加工的小作坊,最后都倒闭了。主要原因是因为农户们都不愿意捡橡胶籽这种东西。

  王华:橡胶一个懒人的活,就是用胶刀割一下,那个胶水出来就可以卖钱了,橡胶籽的话你还得去捡。

  王云成立公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当地橡胶籽的回收价格,直接翻了两倍,从5、6毛一公斤提高到1块多,而且当场付现金。

  这个举动让原本不愿意捡橡胶籽的胶农们(/),陆陆续续开着装满橡胶籽的小货车和拖拉机,在王云公司的门口,排起了长队。而在村寨里,胶农们割完胶后,都自发地捡起了橡胶籽。第一年,王云就收购了一万多吨的橡胶籽。

  王云:他们捡橡胶籽的,一天一个人捡100多块钱,我企业里头的员工,下班之后都可以捡七八十块钱,我就很自豪啊。

  不到一年的时间,王云就创造了200多万的营业额。那么,他究竟把这么多橡胶籽做成了什么?又卖给谁了呢?

  王云不仅组建了专门的研发团队,还承诺把每年企业利润的6%,投入到团队当中,专门做产品。

  王云:科技每投一块钱,未来的收益可能是100块钱。

  那么王云究竟把橡胶籽,做成了什么呢?

  首先,橡胶籽被分离成仁和壳两部分,橡胶籽仁直接压榨,变成了橡胶籽油,用于工业生产,甚至可以继续加工,作为食用。

  王云:你可以闻一下,非常香。

  记者:植物油的香味。

  王云:对,这是纯正的植物油。

  其次,榨油剩下的油渣,可以作为高蛋白的成分,添加到植物的肥料当中。因为成本低,效果还好,所以用橡胶籽油渣做成的肥料,一下子成了当地种植户抢购的对象。

  严涛:价格上整个油枯要比别的,比如说花生枯、菜籽枯一顿要便宜2000多元,比如咱们的香蕉你看,咱们这么一扒下来,它一般来说,它这个地方不容易断。

  记者:这?

  严涛:对,它是硬的。不做熟的情况下,我们的运输时间和储存时间,要比别人的香蕉要高一倍。我也敢跟那些客户说,只要水烂的,掉把的,算我的。

  王云的公司到2010年的销售额,就突破了500多万。接下来,王云要做一件利润更高的事。

  2010年,王云发现,榨油剩下的油渣,不仅可以做成肥料,还能进一步加工,做成饲料。饲料的利润要比肥料高出好几倍。

  王华:你现在如果把它当成饲料卖,至少可以卖到1800元到2000元一吨,如果当有机肥卖最多就五六百。

  但是,要想把油渣从肥料改成饲料,必须在榨油之前,把橡胶籽的壳先脱掉。脱不脱壳,成了能不能作成饲料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王云:必须要解决。不脱壳就刚才说的,你只能做肥料,你的油很差,你企业要有一定的利润,你才能生存下去。

  但是,一颗橡胶籽的壳可以轻易的砸开,要想把成吨的橡胶籽壳同时脱掉,却难上加难。这需要投入大笔的资金,重新研发脱壳这项新技术。但对王云来讲,一旦研发失败,企业就会面临破产的风险,就连研发团队的人,都替王云捏了一把汗。

  赵金平:这个东西就是投入大,见效慢,因为它不是说我马上投入进去,可能实验室当中它出来了,但是实际生产当中它不一定适用。你做实验肯定要失败,但是失败这些东西只能公司自己来买单。

  然而,王云坚持要这样做。

  王云:单一的技术并不能决定一个产业的发展,一个技术的突破,只是时间性的问题。

  然而研发真正开始后,出乎王云想象的艰难。200多万元的资金投进去,结果却石沉大海。

  没钱了,他只好回家跟老婆商量,把家里的房子抵押出去,贷款继续投入研发。

  老婆:抵押了我父母的,老师的,还有朋友的。基本上那个时候的状况是我养家,我养家,然后他去蹦达,就是这样的情况。

  记者:你有没有想过,当时把房子也抵押了,然后辛辛苦苦筹来这些钱,万一做不成呢?

  主人公:没有万一,你必须得做成,你已经没有退路了。

橡胶籽生长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在当地是没什么人要的。然而在2006年,它被当时还在修公路的王云发现,把橡胶籽做成了各种各样的产品,用来做肥料、饲料,甚至用来盖房子!靠着它,王云五年时间做成了当地数一数二的企业。这个小东西究竟是什么呢?

  那一年,老婆用一个人几千元钱的工资养家,照顾着他们还没满周岁的女儿;另一边,王云在公司里,跟脱壳这项关键的技术,没日没夜地较量,最长的时间,连续两个月没回过家。就连女儿第一次叫“爸爸”的时候,王云依然是跟橡胶籽在一起。

  老婆:我当时手机里还录了音,叫得特别可爱。他回来给他放了。因为他长期不在家,对孩子来说,对他有很多牵挂,孩子其实很小就接触电话,就知道电话那头会有爸爸的声音。

  王云:你缺乏了,缺席了很多孩子成长中间的很多过程,这个是永远没办法弥补的了。

  终于,2011年,橡胶籽的壳成功脱掉了。王云迅速把饲料投入市场,农户的反应令他自己都没想到。

  黄兆伟:你来拍这个,来拍这个。

  记者:没关系,没关系。

  黄兆伟:不不不,你看这猪吃的,你看,适口性特别好。你走进一点,你拍,你看。

  王华:开榨的时候,橡胶籽还没出来,厂家的人已经抱着钱,在这儿守着等着买油枯了。

  因为橡胶籽都是直接回收来的,大大降低了饲料的成本。

  杨同云:明显的成本下来了,饲料原料占了很大的比例,然后价格又便宜,养殖成本大幅度下降下来。比菜粕可能五六百元吧,甚至是一千元,可以便宜一千元。

王云  橡胶籽油渣做成的饲料富含营养,王云曾经试着用它养鸡,然后卖鸡蛋,每个鸡蛋竟然卖出了6块钱一个的价格。

  李灿鹏:橡胶籽油里面含有大量的阿尔法亚麻酸。它可以转化为DHA、EPA,它这个吃完以后,最直接的一个好处就是健脑,就是我们所说的益智。

  不到一年时间,单独饲料这一项就为王云的公司创造了100多万的销售额,橡胶籽的终端产品,也增加了非常重要的一项。

  终于送了一口气的王云,也重新过上了每天都能听到女儿叫爸爸的日子。

  脱壳技术解决后,大量的壳要么做成肥料,要么被直接烧掉。然而,2011年的一天,王云突然接到一个陌生号码打来的电话,接完电话之后不久,王云立刻下令,马上把之前烧掉的橡胶籽壳,全部捡回来,不烧了。

  2011年3月份的一天,在王云的记忆中印象深刻。这一天,他接到了一个让他永远忘不了的电话。

  王云:他是大学的一个教授,他是在网上看到我的联系电话,当时我的电话是挂在网上做销售的。他说你脱壳没有,我说脱了,脱了那壳怎么用呢?我说壳现在烧掉,他说你这个木质纤维素很高,就可以把这个事情做在木塑里,填充剂。

  给王云打电话的是昆明学院的刘玉强教授,他专门研究橡胶产品。他当年跟王云说的这一句:“脱掉的橡胶籽壳可以用来做木塑!”让王云再一次预感到,这里面有巨大的商机。

  王云:这个东西很好,去了解一下,去看一看,再找资料,我就看到了木塑,看到了木塑集材,我说这个东西未来的市场是非常巨大的。

  王云不仅把原先烧掉的橡胶籽壳,全部救了回来,还开始在当地收购废弃的塑料和橡胶树的锯末。这些回收来的废品,与一些加工助剂的混合后,通过高温的挤压和定型,就形成了画面中的全新的木塑型材。王云把自己的木塑搭建成傣式的房屋,还做成城市基础建设的各种产品,房屋每平米的造价2600元,比原木的房屋便宜了1000块钱;而铺这样一条木塑的栈道,也只需要每平米300元左右。

  然而,西双版纳地区资源丰富,盛产木头,当地村落的房屋,也习惯用松木之类的原木建造。如何在木材资源丰富,价格又便宜的西双版纳卖木塑,成了王云面临的最大问题。

  2012年,王云在把木塑栈道铺到勐腊县的望天树景区时,就遇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考验。

  在景区里,有这样一条大概一百米长的栈道,施工完毕后,王云的销售经理刘朝林来了一看才发现,这条栈道上,除了他们自己的木塑板,竟然还有另外两家原木的板材,被景区同时铺在了一条栈道上。

  刘朝林:当时还真不知道这个。剩下两家用的是防腐木,南方松啊,对不对,他们一般的防腐木。

  同一条栈道,却安装木塑和原木两种不同的板材,之所以这么做,是景区的负责人留了一手。

  自开荣:因为我们后面还有二期的一些工程,那么我们这一次做的话都局部的,用了好几种材料,我们也是想看一下几种材料的,它耐候性,各种性价比之类的,做一个对比。

  虽然签了订单,但王云的木塑到底怎么样,景区也拿不准。所以他们故意设置了一场比赛,目的就是要看看,在同等的条件下,哪个厂家的板材表现的最好。而且胜出的厂家,将获得景区二期工程的大部分订单。

  刘朝林:那天我还说,二期他们还有五公里的栈道,我说欢迎你们这样,其实你们这样做,对我们也是有很大好处的。

  记者去采访的时候,一年过去了,景区负责人的心里,有答案了么?

  自开荣:目前从现在来看的话,它的优势比它们要明显一些。

  记者:在哪些方面?

  自开荣:材质相对松软一些,边上容易起边、掉皮,这个(木塑)的话目前还没有太明显的问题。

  吴章健:(木塑)在潮湿环境下比木材耐久性要好,防虫防蛀,防虫也要好一点,防虫防腐,本身比普通木材好一些。

  因为陌生人的一句话,橡胶籽唯一没有被利用的壳,成了每年能创造2000万元的宝贝。王云把木塑产品做成房屋和大量的公共设施,仅这一项,王云2013年的营业额猛增了60%,让他成为了橡胶籽加工里数一数二的企业。现在王云已经在西双版纳的十多个地方,建起了他用橡胶籽做成的房子。他离心中那个“让每一个人都住上自己房子”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编导:侯雨佳

  摄像:高 元

——本文由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提供

  CCTV-7《致富经》栏目播出时间:

  首播:每周一至周五21:17-21:47

  重播:每周一至周五13:42-14:12

  财富无处不在,行动成就梦想!《致富经》栏目感谢您的关注!

>>>《致富经》官网

>>>三农致富殿堂

标签:
更多栏目最新
靠卖骆驼奶赚钱的致富经 :骆驼奶产业淘金第一人江洪海
靠卖骆驼奶赚钱的致富经 :骆
要说在养殖行业,做乳品养殖的养殖户大多都会选择养奶
养蜂赚钱的致富经 左凤龙:养蜂改变命运年售600万
养蜂赚钱的致富经 左凤龙:养
全国养蜂的人很多,单身的大都处在自给自足,或是少量
绝地求生王德亮:养珍珠鸡灭蝗虫三个月赚三百万
绝地求生王德亮:养珍珠鸡灭蝗
蝗虫泛滥成灾,当地老农苦不堪言,种植的农作物又将颗
养殖赚钱实例 邓群晔养殖金钱龟带来亿万财富
养殖赚钱实例 邓群晔养殖金
说起养殖赚钱,邓群晔很有心得。在没有养殖金钱龟之前
谭新培的致富经:把不值钱的松露价格上百元变赚钱宝贝
谭新培的致富经:把不值钱的松
在云南和四川现在正是松露采挖的季节,有的村子甚至
天麻种植利润大 杨学银:一年把天麻卖出2000多万元的秘密
天麻种植利润大 杨学银:一年
在云南省昭通市海拔1700多米的大山上,野生天麻外表很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