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光养鱼:兴凯湖大白鱼养殖赚了900万


张晓光,从1987年在黑龙江农垦总局八五一0农场任水产科长开始,承担了被列为农业部重点项目的“兴凯湖大白鱼全人工饲养技术研究”工作。2003年,由于该项目产业推广阶段不被认可,他自己成立一家科技民营企业——震达兴凯湖大白鱼研究所,做产业推广。目前,在兴凯湖岸边的当壁镇具有大白鱼繁育基地水面200多亩,与周围农户合作养殖兴凯湖大白鱼1000多亩。2011年,销售收入900多万。
[致富经]被一笔欠款逼出来的财富(20121106)  视频转自:CCTV7央视七套致富经官网

  2012年9月22日黑龙江省密山市密山镇,早上7点,鱼塘的主人李相连就摆开架势,忙活开了。今天他将在池塘边做一笔看上去很不划算而又不得不做的交易。

  李相连:杆给他,递个杆来,往这跑了。

  这种鱼在市场上尤其是东北非常稀少。一斤这样的鱼在市场上怎么也得值140元,这个池塘保守地算也有2000公斤,如果全部卖了,换个一辆车一栋房不在话下。而今天他要把这些鱼卖给一个人——张晓光,让人不可理解的是成交价只有70元钱一斤,足足比市场价低了一半。

  记者:这个价钱你赚不赚?

  李相连:也赚钱,50块钱就赚钱。

  张晓光:咱们要二斤到二斤七两。

  渔民:要二斤七两。

  张晓光:对,好了。

  张晓光出价低不说,对规格的要求还很高,大小必须一致。让在场的记者更看不懂的是,张晓光一次买2000斤鱼,用的竟然是自己的鱼苗来交换。

  张晓光:我们现在跟他定的话,一斤大白鱼苗换一斤半商品鱼。

  记者:李总,他这么跟你换合不合算呢?

  李相连:合算合算。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种交易方法到底有什么特别作用呢?

  张晓光不付现钱,就能从李相连手上低价得到这些鱼,对方还一个劲叫好。张晓光的秘密武器就是只有他手上才有这种鱼的鱼苗。李相连如果想得到这种鱼的鱼苗,就得自降身价,以大鱼换小鱼,以后的收入就会有保障。

  这种鱼苗有什么特别?我们被带到张晓光的养殖场,亲眼目睹了这种鱼苗的芳容。

  这种鱼名叫翘嘴红鲌,过去在东北,人们很难见到,即使偶尔出现,也是靠渔民的零星捕捞,一般消费者对它的价格望而却步。而如今,在张晓光的养殖场每年能培育1000万尾,围绕他的养殖户仅2011年就向市场提供3万公斤这种鱼,逐渐登上寻常百姓家的餐桌。

  当越来越多的人品尝这种鱼的美味的时候,没有几个人能体会养殖这种鱼背后的种种辛酸。就在我们采访期间,他的妻子通过网络视频,在千里之外的无锡道出了一肚子的苦水。

  老婆:我现在想起来,心里很酸的,我确实很苦,从1994年到现在有18年了,18年年年如此,一日复一日。

  张晓光的家在江苏无锡,离家来到黑龙江创业还是18年前的事。18年来,他一年才回一趟家,受尽了家人的抱怨,他先后投入四百多万,负债累累,家庭几乎走到了破裂的边缘。这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他的妻子即使今天仍然对他怨气未消呢?所有的一切,都源于18年前的一笔欠款。

  这是兴凯湖,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是我国与俄罗斯的界湖。早年张晓光从黑龙江省水产学校毕业,在当地的一家农场工作。1986年,在一次黑龙江农垦系统的表彰大会上,一位领导向学水产的张晓光提议,能不能利用兴凯湖对野生大白鱼也就是翘嘴红鲌进行人工孵化,张晓光爽快地答应了。不久后,上级部门果然对大白鱼的繁育专门立了项。

  张晓光:给我们立上了黑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新海湖大白鱼人工孵化,列为黑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当时我心里也是很高兴的。

  被省里立项的这种鱼学名翘嘴红鲌,它是一种凶猛性鱼类,以小鱼为食,因为肉白而细嫩,味美而不腥,被视为上等经济鱼类,在我国的长江、珠江、黑龙江流域都有分布。而在黑龙江,因为产自中俄界湖兴凯湖,因此得名兴凯湖大白鱼。

  市场商贩:最贵的,白鱼出名,今年最高是180元、190元一斤。

  记者:那像这一条鱼的话能卖到多少钱?

  市场商贩:四五百、五六百那样。

  市场商贩:最多的时候市场上一天能有个一百多斤,如果到春节的时候封冰以后,这个鱼价格更高能达到240元一斤。

张晓光,从1987年在黑龙江农垦总局八五一0农场任水产科长开始,承担了被列为农业部重点项目的“兴凯湖大白鱼全人工饲养技术研究”工作。2003年,由于该项目产业推广阶段不被认可,他自己成立一家科技民营企业——震达兴凯湖大白鱼研究所,做产业推广。目前,在兴凯湖岸边的当壁镇具有大白鱼繁育基地水面200多亩,与周围农户合作养殖兴凯湖大白鱼1000多亩。2011年,销售收入900多万。

  几十年来,这种正宗的兴凯湖大白鱼在鱼市上的需求一直居高不下,而野生鱼的产量却逐年下降。当年,张晓光带头攻关的就是这种大白鱼。从1986年开始到1994年,不负众望,孵化取得了成功。然而就在这一年,在妻子强烈要求下,张晓光举家迁往妻子的老家——江苏无锡,他也被安排到无锡一家渔场工作。

  然而,半年后的一天,原单位打来的一个电话,让张晓光措手不及。

  张晓光:电话里讲,你这个欠款你要回来交代交代。

  电话里说,张晓光还有一笔69000元的欠款未还,要他赶快回黑龙江还钱。这让张晓光感到莫名其妙。

  张晓光:叫我回来交代,交代这个欠款的问题怎么处理,包括清欠人员也没法解决。

  第二天,张晓光带着疑问从无锡回到黑龙江,才了解到整个事情的经过,由于走之前有一批饲料的赊账没有结算,出现了69000元钱的亏损,这笔帐在当时不是小数目,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张晓光是整个项目的带头人,所以要他负责。

  8510农场水产局局长:由于农垦这一块它有严格的规定,如果要是说领导追究下来的话,可能农场还要摊事。如果是说你亏损了,农场来买单的话,有一些同志还是不同意。

  张晓光当时没有钱去还这69000元钱,而农场这时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如果愿意承包孵化场,69000元钱可以以后再还,并给出了承包350亩水面只要两万多元钱的优惠条件,渔场里剩下的670尾大白鱼鱼苗,继续交给他完成商品化。科研成果属于农场,经济效益属于张晓光。

  8510农场水产局局长:在这时候,咱们技术力量不是那么太强,必须依托张总这块,他要走了,等于这个事业就要废掉,所以那时候从农场也好,从部门也好,谁都不希望他走。

  农场看中的是张晓光的科研水平,在一番劝说下,张晓光回到黑龙江继续研究大白鱼。等以后赚了钱还这笔帐,更重要的是,以他的经验,兴凯湖大白鱼的确值得一搏。

  张晓光:这种方式可以做一个新的项目,发挥我们的特长,或者是把这个事情完成它。

  原本张晓光只是在孵化上取得了成功,这离商品化还很远。当时的农场都没有把兴凯湖大白鱼商品化,张晓光一没资金,二没市场经验,能成功吗?

  然而,他无论如何不会想到,就是这个决定,在日后会把他推到山穷水尽的境地,就连家庭都几乎走到了破裂的边缘。

  1995年4月,张晓光带着借来的10万元,远离家人,回到黑龙江省农垦8510农场,承包这片鱼塘专心培育大白鱼。周围的人都对张晓光的这个做法非常不理解。

  同学:当时我们很不理解他,我们认为他是真有点疯了,这条鱼能不能挣钱是个未知数,你就这么执着去跑,把老婆孩子全扔在无锡,一夏天不回去,能不能得到老婆孩子的理解,这都很难说。

  员工张统强:资金、人员都是问题,你说单单想象是我要把这个事情做成,这一句话那要付出老多东西了。

  别人的话,张晓光不是不理解,但他还是决定坚持下去。农场里的一切让回到这里的张晓光感到熟悉,他甚至觉得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实现心中的那个愿望。但是正像别人担心的那样,这种幻想很快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变成了一种煎熬。

  为了后续资金投入,张晓光从无锡贩卖四大家鱼的鱼苗到黑龙江,赚取差价。整整六年后,到2001年,累计投入八十多万,可是孵化出来的大白鱼苗却少得可怜。

  员工张统强:出苗也真的出得很可怜,因为群体太小,当时做主要是靠人工做,这个人工做就靠人工挤,这条鱼本身比较骄气,你挤的次数多了,拉网次数多了,那都没有劲了,所以产得很差。

  这个结果出乎了张晓光的意料,无奈之下,他只能带着工人到兴凯湖,希望可以捕到直接用于繁育的种鱼,可是,无论他试过多少次,还是和今天的情况一样,每拉一次网,就失望一次。

  张晓光:本来是想马上见效益的,所以说一看到这个鱼,我们就慢慢地等待,耐心地要等待四年吧,我要是拉到半斤七八两的,我起码三年多就可以,但是这样的苗就没办法了,那只能等待它四年。

  一条这样的小鱼长成可以繁殖的亲鱼,至少要等4年。到2005年秋,张晓光手上仍然只有两万多尾鱼苗,而承包费、人工费、饲料等开支,一年最少也要近四十万元,这时的张晓光再也顶不住了。

  同学:可以说到处借钱,朋友的钱借完了,家里的钱拿出去了,借他小舅子将近百万。

  妹妹:最缺钱的时候,一百块钱手机费都交不起,打电话,不是我妈给交了,就是我给交了。

  2005年的年末,张晓光成了人见人怕的穷光蛋,被压得喘不过气,他甚至不敢到兴凯湖的湖边散一散步。

  张晓光:我怕我心胸不开阔,但是我在有困难的时候,压在自己心里,我不来湖边看,但是我总把我小小的鱼池当成兴凯湖,当成大海一样,我想我的心能够承受这些压力,能够度过这个难关。

  这一年的农历腊月二七,张晓光用借来的8万元钱给工人们发完了工资,就剩下几百元钱,还欠着别人一大笔设备款,连回家过年的路费都没有了。同学的母亲王瑾看到张晓光有难处,拿出钱给他买了一张回无锡的车票。

  同学母亲:咱也不是很有钱,但是我对他,我认为这样有出息的孩子,应该支持他,我也有很困难的时候。

  等张晓光回到无锡见到老婆孩子已是除夕。团圆饭桌上,两手空空的张晓光发现气氛有点不对劲。

  张晓光:团聚的时候,小舅子、小舅子媳妇大家一致开玩笑地围攻我,你回来也不拿钱,我们每年一个人都赚几十万块钱了,他们每人多的时候,一个人都赚到一百万元钱。

  面对兄弟姐妹们一张张成功的笑脸,张晓光心里一阵酸楚。然而妻子的弟弟接下来话头一转,开出了年薪30万的价码要他留在无锡,帮着打理生意。面对这个诱人的要求,张晓光却一口回绝了。

  张晓光:好戏在后头,我还是很自信,一直很自信,而且我还逐渐地说服他。

  小舅:我们很早就经商,也确实需要人,需要自己家人来做,一起干一起分红这不挺好么,但是他一直是也不回来。

张晓光,从1987年在黑龙江农垦总局八五一0农场任水产科长开始,承担了被列为农业部重点项目的“兴凯湖大白鱼全人工饲养技术研究”工作。2003年,由于该项目产业推广阶段不被认可,他自己成立一家科技民营企业——震达兴凯湖大白鱼研究所,做产业推广。目前,在兴凯湖岸边的当壁镇具有大白鱼繁育基地水面200多亩,与周围农户合作养殖兴凯湖大白鱼1000多亩。2011年,销售收入900多万。

  张晓光一个人在黑龙江创业,一年只回一趟家。妻子拉着他的手希望他能留在无锡,可任凭如何挽留,怎么也拽不住张晓光的脚步。一过完春节,他就又回到了黑龙江。这样的日子整整持续了12年,前后投入了160万。

  张晓光:别人问我后不后悔,我还没有后悔过。

  到2007年7月,张晓光终于等到了盼望已久的时刻,通过手上6000条成年兴凯湖大白鱼,繁殖出300万尾鱼苗。当张晓光满心欢喜地四处推广他的鱼苗时,现实却再次给了张晓光无情的一击。养殖户们并不接受。

  养殖户:开始我们怀疑,这个白鱼是吃鱼的鱼,是高档鱼,吃鱼的鱼,你给它饲料它能吃吗?怀疑这个,不敢养。

  养殖户:大白鱼这个稀有品种,而且在人工养殖上很难说,大伙都考虑说没法养。

  张晓光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培育出的鱼苗,别人不敢养,其实还有另一个原因,

  就是张晓光在推广鱼苗时说的一句话。

  张晓光:我这个人要实话实说告诉大家,但是这个就是生长比较缓慢,在你手里养得三到四年,才能够上市。

  养殖户:越冬风险特别大,越冬这一池,把这几年的心血全都弄完了,一分钱都不值了。

  张晓光没想到,这句实在话一出口,居然把自己弄得十分被动,竟没人肯养他的鱼苗了。300万尾鱼苗,如果全部销售将会有300万的收入。但现实却成了无人问津。如果自己养殖,这300万尾鱼苗至少需要1600亩的水面和480万的资金,张晓光根本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他该怎么办呢?

  然而,就在张晓光山穷水尽无路可走的时候,一个人的出现,居然让张晓光变被动为主动,迅速扭转了局面,一年销售收入实现900万。

  2007年9月,一个叫李相连的人主动找上门来,开口就要购买张晓光30万尾兴凯湖大白鱼鱼苗,这让张晓光很意外。

  张晓光:你就跟我谈多少价吧?他说我都是现金,一把一结算。我说你懂养鱼吗?

  李相连:那时候就想尝一尝,别人没有干的咱去干去,完了之后这才能行,才能赚到钱。

  张晓光了解后得知,李相连在黑龙江省密山市承包有一个三万多亩的水库。他是一个养殖大户,曾经是黑龙江低湿地里养螃蟹成功的第一人,面对李相连的主动请缨,张晓光脑筋一转,决定就从李相连打开鱼苗销售的突破口。

  张晓光:我送你鱼苗,你赚了钱,你还给我鱼苗钱,你说你不赚钱,你总结经验咱们再养,我不要你这个鱼苗钱,我还给你供应这个鱼苗做实验。

  李相连:大白鱼密山市没有,黑龙江省没有,谁敢搞,老百姓敢搞吗,他不敢搞,你出这个玩意,我搞实验品去。

  看到张晓光的诚意,李相连敢于带头,周边又有十多个有实力的养殖大户参与进来,以同样的方式与张晓光合作。2011年,第一批鱼李相连全部卖掉,销售收入一百五十多万。

  李相连:现在市场挺好的,自己就卖了,还有我的经销商,直接来就取了。

  养殖户:有底了,心里有底了,因为我们已经养了一茬了,下决心我今年抓了4万尾鱼苗,我估计这4万尾再过四年,也就见商品鱼了。

  看到自己手里的兴凯湖大白鱼市场不错,张晓光又有了一个主意。他和李相连达成了协议,张晓光不需要付现金,他只需用自己手里的鱼苗,换李相连手里规格较小的商品鱼。

  李相连:我这一斤半换他的一斤鱼苗,小鱼苗值钱,比如按五元钱一尾,这样我这一条鱼得卖多少钱,一百多元钱二百多元钱一条鱼现在。

  这样,农户就得不停地养张晓光的鱼苗。换回来的商品鱼,张晓光在自己的鱼塘里再养上1个月后,统一销售,价格能够提升一倍。这样张晓光还能再挣一笔商品鱼的钱。

  张晓光:大白鱼第一根鳍条很硬,所以这个套进去这不就保护上了,我们外面装塑料袋的时候,就比较安全了。

  张晓光以168元一斤的价格,经过这种带氧带水的包装,把他鱼销售到黑龙江省各大酒店,以原种兴凯湖大白鱼做卖点,吸引更多人慕名前来购买。仅2011年一年时间,张晓光的鱼苗和商品鱼的销售收入达到900万。

  编导:郭佳蓓

  摄像:张华君

——本文由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提供

  CCTV-7《致富经》栏目播出时间:

  首播:每周一至周五21:17-21:47

  重播:每周一至周五13:42-14:12

  财富无处不在,行动成就梦想!《致富经》栏目感谢您的关注!

标签:
更多栏目最新
靠卖骆驼奶赚钱的致富经 :骆驼奶产业淘金第一人江洪海
靠卖骆驼奶赚钱的致富经 :骆
要说在养殖行业,做乳品养殖的养殖户大多都会选择养奶
养蜂赚钱的致富经 左凤龙:养蜂改变命运年售600万
养蜂赚钱的致富经 左凤龙:养
全国养蜂的人很多,单身的大都处在自给自足,或是少量
绝地求生王德亮:养珍珠鸡灭蝗虫三个月赚三百万
绝地求生王德亮:养珍珠鸡灭蝗
蝗虫泛滥成灾,当地老农苦不堪言,种植的农作物又将颗
养殖赚钱实例 邓群晔养殖金钱龟带来亿万财富
养殖赚钱实例 邓群晔养殖金
说起养殖赚钱,邓群晔很有心得。在没有养殖金钱龟之前
谭新培的致富经:把不值钱的松露价格上百元变赚钱宝贝
谭新培的致富经:把不值钱的松
在云南和四川现在正是松露采挖的季节,有的村子甚至
天麻种植利润大 杨学银:一年把天麻卖出2000多万元的秘密
天麻种植利润大 杨学银:一年
在云南省昭通市海拔1700多米的大山上,野生天麻外表很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