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炮制及加工方法


【药材来源】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9月至11月果实成熟、变红、黄色时采收。除去果梗及杂质,蒸熟或放入沸水中稍煮片刻,取出晾干。

【古代加工方法】晋代已有煎炭、烧粉的方法(“吉后侯”)。南北朝刘宋时,已有甘草水制(“雷公”)。唐代就有烘烤的方法(“炼金”)。宋代已有烧灰、“烤至脆、拌轻煎”(《生惠方》)、炒香、灰煨(《宗录》)、炒等烹调方法。姜汁直至变成褐色(“盐宝”)。元代有蒸(“拾遗”)、煨(“汤”)、煎至黑(“丹溪”)、烧灰保存精华(“十药”)等方法。明代的烹饪方法很多,有炒、煮(《普吉方》)、包纸焖(《妙效》)、酒浸(《离离》)、小孩子炒菜等。大便(《入门》)、制蜜(《普济方》)。方法如“包圆”)、盐水炒(“宋食”)、炒(“净月”)、酒洗(“八佰”)等。清代佐料较多,有酒炒(“大成”)、姜汁炒(“丰源”)、黑药炒、蒲黄炒(“德普”)等。 ”)、炒黑(“建都”)等。从元代到清代,关于加工作用的讨论很多。

【现代加工方法】

1、栀子: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粉碎。

2、炒栀子:取栀子碎块,放入炒锅中,用文火加热,炒至焦黄,取出放凉。

3、烧栀子:取栀子碎块,放入煎锅中,中火加热,煎至焦黄,取出晾凉。

4、栀子炭:取栀子片,放入炒容器中,用猛火加热,煎至黑褐色,喷少许水灭火花,取出晾干。

【片状】栀子呈不规则片状,果皮薄而脆,微有光泽;表面红棕色或红黄色,有明显的棱纹。内表面黄色或红黄色;种子扁椭圆形或三角形,长3。 ~3.5mm,宽2.5~3mm,厚约0.5mm,表面红黄色或棕红色;气微,味微酸、苦。炒好的栀子花表面会呈深黄色或棕褐色。烧焦的栀子花表面呈焦黄色。栀子炭表面呈深棕色或焦黑色。

【质量标准】栀子、炒栀子、烧栀子的水分含量不得超过8.5%,总灰分含量不得超过6.0%。栀子含栀子苷含量不得低于1.8%,炒栀子含量不得低于1.5%,烧栀子含量不得低于1.0%。

【炮制用途】栀子味苦,性寒。归心经、肺经、三焦经。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等功能。

本品用于泻火利湿,具有较强的清凉解毒之力。常用于热病高热、湿热黄疸、湿热淋证、疮毒肿毒等。也可用于火邪过盛所致的目赤肿痛。外用可治疗扭伤、跌倒等。但栀子性味苦寒,易损伤中气,刺激胃部。脾胃虚弱的人很容易引起恶心。煎炸后可缓解苦寒性,消除副作用。炒栀子和烧栀子的功效相似。两者均可清热除烦,可用于热郁心烦。炒栀子比烧栀子稍苦、寒。一般热性高者可用炒栀子,脾胃虚弱者可用烧栀子。栀子炭具有凉血止血的作用,多用于吐血、咯血、咳血、鼻衄、尿血、崩漏等出血证。

【申请选择】

1. 生用

(1)热病高热:常与知母、生石膏、大青叶、赤芍、黄芩同用,治疗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有泻火解毒之功效,如栀子汤(《补菊集》)。

(2)湿热黄疸:常与茵陈蒿、大黄等合用,用于内湿热、身黄、目黄、小便赤黄等,具有清热除湿、生津止渴的功效。利胆退黄,如茵陈蒿汤;如果与熊胆混合,泛黄会褪得更快。

(3)淋证:常与车前子、木通、紫锥菊、滑石等配伍,用于注射膀胱湿热、小便不利、红肿疼痛等。功效清热泻火,利水通淋,如八正散(《局方》)。

(4)疮肿痛:可与蒲公英、金银花、连翘、紫癜同用,治疗热毒所致的痈肿肿毒,局部红肿热痛,有清热之功效。和排毒。若热较重者,可与黄连、黄芩、黄柏等同用,可增强泻火解毒的功效,如黄连解毒汤(《外胎》);若加丹皮、赤芍、白芍等凉血活血消肿药物,疗效更佳。

(5)目赤肿痛:用于火邪过盛所致的眼疾。可与赤芍、大黄、黄连、当归等同用,治疗赤脉蔓延至目。症状包括粗红色静脉、瘙痒、刺痛以及牙龈干燥和打结。若头痛烦热,舌红口干,脉沉有力,有清心降火之功效,如七宝细辛散(《银海精味》)。

(6)跌打损伤:将本品研成粉末,与面粉、米酒混合,敷局部。可清热活血止痛,治疗跌打损伤及局部肿痛。是治疗跌打损伤、跌打损伤的常用药。

二、制备与使用

(一)炒烧栀子

热滞心烦:常与豆豉同用,治疗气热、烦躁、热烦等热病。有泻热除烦之功效,如栀子豆豉汤(“伤寒”)。原方使用原料。栀子花常炒,因为生吃后容易引起恶心、呕吐。 《重编伤寒论》中的连翘、知足汤,可治疗外邪初困于心胸之间,心包气滞,汗出呕吐,轻则虚失眠,重则心烦,反反复复,和上腹部不适。或心下痛,起卧不宁者,可用焦栀子配淡豆豉、连翘、枳壳、郁金等。具有祛热邪、解郁除烦的功效。

风热外感:可与菊花、黄芩、白蒺藜、石膏、羌火同用,治疗风热证。症状有眼睑红肿、目赤白目、眼花流泪过多、头痛发热等,有祛风作用。有疏散清热之功效,如菊花通生散(《中医眼科讲义》)。

(2)栀子炭:血热止血:常与生地、丹皮、白茅根、茜草根等合用,用于血容量过多所致的吐血、鼻衄、咯血等上出血证。血热过多而色色。鲜红,质地粘稠,舌红苔黄,能凉血止血,如石灰散(《十药》)。也可与仙鹤草、阿胶、三七、蒲黄炭、茜草炭同用,治疗咳嗽咯血、吐血、便血、崩漏等,有清热止血之功效,如凤仙。药丸(“处方”)。

【现代研究】栀子含有栀子苷、异栀子苷、栀子苷、栀子酮苷等多种环烯醚萜苷,以及熊果酸、绿原酸等多种有机酸。还含有栀子、藏红花素、藏花酸等色素,以及D-甘露醇、-谷甾醇等环烯醚萜苷等成分,具有利胆作用。京尼平水解后的胆碱能作用不依赖于胆汁酸;京尼平可对胃功能产生抗胆碱能抑制作用;京尼平还具有一定的抗炎和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作用。熊果酸具有稳定和清凉作用。炮制对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有一定的影响。

以栀子中的京尼平苷为指标,采用薄层扫描法对栀子及其炮制品进行分析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栀子苷主要集中在栀子仁中,栀子壳中含量相当。低的;测定了炒栀子和烧栀子中栀子苷、栀子苷、鞣质的平均水溶性浸出物,结果表明,加工品明显低于生品。栀子苷在生品中含量最高,而在油炸品和炭化品中含量显着降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栀子的含量。结果表明,栀子经炒黄、炭化后含量下降,且炒后栀子含量明显下降。姜酒配制后栀子苷变化不大。栀子仁含有较高含量的栀子苷,而栀子皮含有较低含量。这与传统的“以仁为内热、以皮为表热”的理论是一致的。测定生栀子和炒栀子中的熊果酸,含量没有明显变化。采用薄层扫描法对栀子原料及不同加工品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栀子生制品、炒制品、油炸制品、烤姜制品、烘烤制品13(烘烤温度为125、150和175之间,熊果酸含量无显着性差异) ,炒炭品和烘焙品4(烘焙温度200)中熊果酸含量明显低于生品,这说明临床使用焦栀子清热解毒是有科学道理的。另一项含量测定表明,生栀子、炒黄品、姜炙栀子中熊果酸含量无明显变化;生、制栀子皮中熊果酸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炮制品。产品中,炭炒栀子含量下降幅度较大;而栀子仁中未检出熊果酸。

实验表明,炒制温度和时间对栀子中的栀子、绿原酸和单宁的含量影响较大。在180240之间,随着油炸温度升高和时间延长,栀子苷和绿原酸含量逐渐下降,单宁含量先升高后降低。采用正交试验方法考察加工温度、油炸时间等影响因素。以栀子炭的性状、栀子苷和单宁含量、混凝效果为指标,根据综合得分优化加工工艺条件。结果:加工温度对实验结果有显着影响。为了达到保存木炭的目的,炒木炭的温度不能高于200。高于200时,栀子苷和单宁分解,含量急剧下降,有凉血作用。止血作用反而减弱。因此,栀子炭的最佳加工工艺是在200下炒10分钟,喷洒少许水,然后炒干。成品表面焦褐色至黑色,果皮薄而脆,内皮褐色,籽块褐色至棕褐色。

以栀子水煎液进行了药理实验。结果:栀子对家兔胆总管结扎后血液中胆色素量有轻微的抑制作用。没有太大区别。生栀子和焦山栀子1.5g剂量给家兔注射时,均具有显着缩短凝血时间的作用;但在0.75g的剂量下,生栀子仍有作用,而焦山栀子则无作用。生栀子与焦山栀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白喉杆菌有相似的抗菌作用;生栀子对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效果较好;焦山栀子治痢疾效果较好。杆菌作用比生品稍强,与中药中焦山栀子用于便溏者的使用一致。实验还表明,生的、炒的、烧焦的栀子制品均有良好的解热作用,但生的解热作用最强;炒炭、姜制品效果较弱。对栀子生品与不同炮制品水煎剂的镇静、凝血作用进行对比研究,观察各样品煎剂对饥饿小鼠胃酸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栀子生品及不同炮制汤剂均具有良好的镇静作用,经炒、炭炒、175烘烤30分钟或200烘烤20分钟后镇静作用明显增强。炒栀子和水煎剂在175烘烤30分钟可以显着缩短实验小鼠的凝血时间,而其他样品则没有这样的效果。栀子水煎剂对胃总酸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有显着的抑制作用。经过不同方法处理后,抑制作用减弱或消失。根据实验结果,初步认为治疗发热、血热、呕吐、尿血、崩漏等刺激症状的最佳方法是将栀子花燃烧或在175下烘烤30分钟。这也符合传统观念,认为烧栀子的苦寒性要适中,以免伤胃。据实验研究,生栀子的抗炎作用最强。栀子经不同方法加工后,其抗炎作用明显减弱,且随着温度升高,抗炎作用逐渐减弱。当温度超过175时,抗炎作用消失。栀子经加热加工后抗炎作用消失的主要原因是栀子苷受热被破坏或分解。栀子生、炒、烤姜及四种烘焙制品在不同温度和时间下的保肝作用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栀子原品对CCI4引起的动物急性肝中毒有显着疗效。经过不同方法炮制后,保肝作用有所降低。通过实验,初步认为栀子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宜用生品。

研究比较生栀子、烧栀子、烤栀子的栀子苷含量异同,了解烤法是否可以替代传统的炒法。从定性结果来看,三个样品提取物的TLC和PC斑点的Rf值基本相同。生品提取物的荧光斑点比其他两者强,烘焙品和焦品的荧光斑点接近,表明栀子苷经过加工。有一定的损失;从定量结果来看,栀子苷与炒制品没有显着差异。从两种不同处理方法处理后的样品提取物的值来看,烘焙后的比焦炭小,说明烘焙得到的结果比较恒定,易于质量控制。研究了不同温度加工栀子炭对化学成分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栀子加工后,栀子苷和单宁酸均发生显着变化。随着温度升高,栀子苷含量下降。当加工温度高于180后,含量大幅下降,表明超过栀子苷的熔点温度(162~164)时,苷类分解严重。单宁含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但高于200时,单宁含量减少,大部分碳化。因此,认为炒栀子花的温度应控制在160200之间。另一项实验以栀子单宁含量和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栀子炮制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栀子炭的最佳加工工艺为210烘烤10分钟。

【附录】

1、现代烹饪方法有姜汁炒、盐水炒等。

2、摘自文献:“将骨灰焚烧,以保留其性,磨成极细的粉末,用纸包裹,将碗盖在地上过夜,火毒就会释放”(《十药》) ”)。 “生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恶心呕吐,内热用仁,外热用皮”(《备药》)。

[摘要]栀子最早的加工方法是晋代的炭炒、烘烤。经过历代的演变和发展,方法有很多种。唐宋时期,辅料生产中辅料的使用较少。明代以后,辅助材料在加工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辅助材料的种类也很多。明清炮制的另一个特点是,论述炮制功效的资料很多,其中一些理论至今对炮制品的临床应用仍发挥着指导作用。历代的烹调方法中,至今主要采用煎法,部分地区仍采用姜法。栀子以前分皮和仁,现在已经不存在了。这种情况似乎有必要再次提出。

近年来栀子炮制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一些研究结果初步证实了中药炮制品的应用原则是正确的。实验结果与传统理论基本一致。他们提供不同的栀子药用部位和不同的加工方法。产品功效的差异提供了理论依据。栀子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因此,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仍有待提高。从化学成分来看,除了熊果酸和栀子苷外,其他成分的变化对栀子的功效也有显着影响;在药理学方面,研究内容也应该拓宽,比如抗炎作用,除了研究它在性炎症中的作用之外,还应该重点研究它在感染性炎症中的作用。

标签:
更多栏目最新
何首乌的采集与加工
何首乌的采集与加工
何首乌又名何首乌,为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根面红棕色或红

推荐网购省20%-90%神器免费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