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泥虫综合防治


1、稻泥虫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7-4.6毫米,体宽1.6-2.2毫米。头部、触角和盾片为蓝色或近黑色。前胸背板和足部大部分呈橙红色。鞘翅呈深蓝色,带有金属光泽。体腹面黑色,背部光滑无毛。头部、触角和身体腹面都覆盖着金色的毛发。头饰有刻点,头顶后方有一纵向凹陷。触角的长度达到体长的1/2。前胸背板长大于宽,前后缘近平直,两侧前部近平行,而后由中部变窄,基部横凹不深,中央有短纵沟,横凹的前端略微凸起;刻点密集,凹陷较为明显,中间纵线上有两排排列极不规则的刻点。小盾片呈倒梯形,表面无刻纹。鞘翅两侧边缘近直,肩胛骨内侧有一浅凹陷;网点排列整齐,底部和最后一排网点较粗,排列平整;盾片排列整齐,有3-6个点。卵呈长圆形,长约0.7毫米。幼虫近乎梨形,背部有明显的隆起。

2、稻泥虫为害症状。该虫主要发生在水稻苗期。成虫和幼虫以叶片为食,沿叶脉取食叶片叶肉,产生许多白色纵横条纹。受害严重的稻苗被烧焦、龟裂,甚至整株死亡。

3、稻泥虫的生活习性成虫喜凉爽湿润的环境,在早晨有露水和阴天时最为活跃。越冬成虫冬眠后交配,可多次产卵。卵产于叶正面距叶尖约3厘米处。它们很少放置在叶鞘和叶背上。每只雌性一次产几个到十多个卵。它们也沿着叶脉排成两行。它们一生可以产下几十颗蛋。粒数达到100粒以上。新成虫当年不交配、不产卵。吃完稻谷后,它们纷纷迁徙到田边寻找休眠的地方。成虫在迁徙过程中也可以随水漂流。清晨有露水时幼虫十分活跃,集中在稻叶的正面和尖端。当阳光强烈时,它们就隐藏在逆光中。除蜕皮前后外,幼虫的背上经常携带粪便。成熟幼虫除去排泄物,爬到合适的地方,吐出白色胶状物质,结茧藏身其中。它们在大约2-4 天后化蛹。幼虫阶段持续11-19天。

4、稻泥虫的发生规律。稻泥虫每年发生一代。多发生在山区、丘陵地区,尤其是山谷、沟壑的稻田中。成虫见于稻田附近的背风坡和向阳坡、田埂和沟边。越冬于岩石下、杂草间及根际土壤下。成虫5月上旬起迁入稻田危害,5月下旬产卵。幼虫为害高峰期为6月上旬至7月上旬。 1520天后,成熟幼虫在叶片或叶鞘中化蛹,7月上旬羽化成成虫,8月上旬移至越冬地越冬。

五、稻泥螟防治方法1、清除害虫越冬处的杂草,减少害虫来源。

2、适时插秧。但不宜过早插秧,尤其是靠近越冬地的稻田,以免稻田过早受损。

3.扫帚扫除昆虫。清晨有露水时,用扫帚扫除昆虫。

4、药剂防治:使用下列药剂兑水定期喷雾:90%结晶敌百虫每亩100-150克; 80%敌敌畏乳油每亩100-150毫升; 2.5%敌敌畏乳油20-30克/亩毫升; 1.8%阿维菌素乳油每亩50-75毫升; 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每亩2-4克;每亩用48%毒死蜱乳油50-75毫升。

上一篇:亚拉拉山小麦
标签:
  • 农作物种植方法
  •  
  • 农作物种植经验
  • 更多栏目最新
    种植红薯,怎么判断深栽和浅栽?菜农必知!
    种植红薯,怎么判断深栽和浅栽
    清明节前后是种田的好时节,农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耕作。在

    推荐网购省20%-90%神器免费领!